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創辦的國際多邊民間交流品牌—“理解與合作”對話活動(簡稱對話活動)至今已順利舉辦三屆,無論在國內獨立舉辦,還是在境外與外方合作舉辦,都給人帶來不少新的感受和啟示。在中國改革日趨全面深入,開放程度不斷加大之時,中國與世界全面進入對話與合作的新時期新階段,如何提升中國在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中的話語權,不斷改進中國在對外交往尤其在外宣工作中的話語表達,更加有效地讓世界瞭解中國,是我國民間對外交往的一項緊迫任務。
 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,歷史悠久,國土面積大,人口眾多,國情多樣而複雜。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向世界介紹中國實屬不易。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外交往中要突出重點地展開工作,而不能求整求全,面面俱到。一次交流就把中國的方方面面都點到了,會使對方搞不清你想表達的中心意思,反而有可能讓對方覺得你在炫耀和說教。我們有些領導幹部已經習慣於講“大而全”的話,以顯示其站得高看得遠。但面對絕大多數不瞭解中國基本國情的外國人,效果就是對牛彈琴,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這位領導愛說話。
  在對話活動中,參與者既有五大洲相關國家的政要、前政要,也有知名的專家學者以及國際組織和民間團體的代表。他們有的長期與中國開展交流,並多次來華訪問,對我們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;有的卻從沒到過中國,對中國實情瞭解甚少。在與這些外國人士進行對話溝通交流時,就需要有所設計和區分。交流中有的可以單刀直入,直奔主題;有的卻需要由淺入深,循序漸進。與此同時,我們還應註重傾聽外方的相關提問和意見表達,這不僅能體現出對對方的友好和尊重,還有利於提高我外宣工作的實效性。否則,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效果,還會適得其反。
  我們有些人在國內似乎說慣了“大話”、“官話”和“套話”,在對外交往中也難以改變。動不動就拿人口數量和GDP增長說事,有的還一連串說出十幾個大數據來顯示我們的偉大成就,還有的甚至用一套諸如“圍繞中心,服務大局”之類國內的話語表達來介紹情況,聽得對方一頭霧水,不知所云。其實,所謂對方“聽得懂”的話語就是要講大白話、家常話。筆者認為,在對外交往中,語言表達的根本目的是傳遞信息,讓聽者明白,而不在於語言表達的過程。
(編輯:SN171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t27htya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